袁楼党史纪念馆
袁楼,星星之火从这里发端,成为一段历史的起点。1927年8月,土地革命战争初期,在这里成立了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,是共产党茌平县历史上最早的一抹红色。
郭庆江,这一段历史的创始人。郭庆江,号荫九,1905年生于袁楼村一个农民家庭。1921年考入聊城山东省立第二中学,1926年夏转入济南山东省立高级中学。在这里,他受到反帝、民主等进步思潮的影响,1927年春经同学杨一斋介绍,加入中国共产党,是茌平县最早的共产党员。7月毕业后,郭庆江奉党的指示回家乡发展党组织。郭庆江回乡后发展的第一位党员是本村青年农民袁果,袁果又发展了袁本恒(袁寿宸)入党。8月,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委员王寅生亲临袁楼,宣布袁楼党支部成立,郭庆江任支部书记,茌平县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正式宣告成立。当时的袁楼党支部,直属于中共山东省执委。10月,中共鲁西县委在聊城成立,袁楼支部改属鲁西县委,县委分工郭庆江负责博平县的工作,袁果任县委委员负责农运和青年工作。

党支部成立不久,就组织群众,在本村建立了茌平县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。协会帮助农民、雇农、佃农说话办事,组织贫雇农向地主富农开展说理斗争,借粮借款救济穷人,抗粮抗捐,推行合理负担等。广大农民看到协会真为穷苦百姓说话办事,心里拥护,积极参加。时间不长,农民协会组织就由袁楼村扩展到孟庄、碱场、陈家铺、乌庄、徐官屯、刘坦、王营等周围十几个村庄。同时,党支部在农民协会会员中培养积极分子,吸收有觉悟的农民入党,袁平之、袁敦臣、林梦白等相继入党。共产党山东省委执行委员丁君羊来鲁西指导工作,听说袁楼农会组织搞得有声有色,就到袁楼村视察。袁楼村党支部在家庙里组织了近百人的农民大会,丁君羊看到在偏僻的鲁西北有这样有组织的群众组织,很是兴奋,称赞说,象这样的群众组织在别处还没看到过。
1928年1月,阳谷坡里暴动爆发,袁楼党支部郭庆江、林梦白等5名党员支援阳谷坡里暴动,他们步行到阳谷坡里,直接参加暴动司令部的组织指挥工作。郭庆江任谍报科长,曾几次奉命到敌营谈判,留下“坡里下战表,孤胆入敌营”的佳话。
坡里暴动,过早暴露了鲁西北党组织,引起军阀对共产党力量的集中迫害。5月,中共山东省委派人来鲁西召开鲁西县委扩大会议,改组鲁西县委(后称第二届鲁西县委),博平县袁楼村党员林梦白为县委书记,袁本恒任组织委员、郭庆江任宣传委员,赵以政、宋占一、袁平之、孙大安为委员。县委机关由聊城转移到袁楼村,继续开展革命活动。1929年,因省委遭破坏,袁楼党组织、鲁西县委与省委失去联系,从此进入长期隐蔽斗争时期。1937年10月,中共博平县工委成立后,鲁西县委及袁楼党组织奉上级指示与博平县工委合并工作。
2008年6月,袁楼村党支部、村委会对党支部旧址进行修复。历时1年,修复后的旧址为独立院落,三间堂屋、两间西屋,屋内的格局、陈设、物品均仿照原貌。修复旧址的同时,博平镇党委、政府在党支部旧址东侧新建袁楼党史纪念馆。纪念馆于2008年6月26日开始筹建,2009年7月1日落成开馆,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题写了馆名。
打开“茌平融媒”看评论